專科分類
目錄
林嘉雯醫生文章
林嘉雯醫生(女)
Dr. LAM Ka Man, Carmen
皮膚及性病科
值得推介 : 6
護髮知多啲 常Gel頭易生瘡
秀髮變得稀疏、容易折斷是否無藥可救?常用護髮素、焗油能否保護髮質?標榜帶弱酸性、無添加的洗頭水是否對頭皮最好?皮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表示,市民對護髮有不少誤解,其實護髮產品只能令頭髮變得柔順易梳,對頭髮生長及健康無太大幫助,護髮應從基本做起,均衡飲食和運動可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對頭髮健康有益。更有男士因將造型產品直接噴在頭部,令其頭皮的毛囊被堵塞,生長數十粒頭瘡求助。
正常每日脫髮20至100條
出生時一般有十萬個可以長出頭髮的毛囊,頭髮生長最旺盛通常在十五歲至三十歲間。頭髮的生長循環共有三個階段,第一個為「活躍生長期」,生長時間因人而異,可達三至十年,平均每月長一厘米至一點五厘米。然後踏入第二階段的「退行期」,頭髮會在兩至三星期內,減慢及停止生長。最後步入三至四個月的「休止期」,頭髮會逐漸脫落,完成一個循環期。然後毛囊會再長出新髮絲,補替更新。至於最長壽的毛囊,位於頭部後方較低位置,可以有多達二十個循環。
正常人每日脫髮二十條至一百條。年紀漸長,頭髮變幼、稀疏、容易折斷都是正常老化過程,但大量脫髮就可能涉及遺傳性脫髮問題,多數與遺傳基因有關,又或是患病先兆如貧血等。
洗頭徹底洗走定型產品
不當使用頭髮造型產品,可增加生頭瘡的風險。每月平均接獲十多宗辦公室男士因生頭瘡求助的個案,多數病人本身的頭油分泌多,加上經常使用造型及護髮產品出事。例如不當地將造型產品直接噴在頭部,令其頭皮的毛囊被堵塞引致毛囊發炎。
曾有男士頭部生了數十粒頭瘡,除了影響外觀,還引致患處紅腫及疼痛等不適,並因睡覺時頭瘡受壓,難以入睡,要做手術割走頭瘡及放膿,並要服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風險。平時使用定型噴霧、定型箒喱等,應該避免直接塗在頭皮表面,並且在洗頭時要徹底洗走,提防留有殘餘。
咖啡因護髮品成效存疑
坊間的洗頭水眾多,近年更標榜帶有弱酸性、無添加或含咖啡因成份的洗頭水,對頭髮、頭皮健康有幫助,惟醫學上未有足夠研究,證實相關功效。市民選擇洗頭水,應根據頭皮性質作決定,例如頭油份泌較多,頭皮多屬於油性,宜選擇適合油性頭皮洗頭水。頭髮經常很乾、頭部皮膚容易脫皮,即皮膚比較乾燥,多屬於乾性頭皮,宜選擇適合乾性頭皮的洗頭水。
洗頭水主要用作清潔頭皮的油脂,洗走污垢,使用後不會令頭髮變得健康或生長得更多。經常洗頭也不會增加脫髮問題,使用洗頭水後,感覺舒服便可以,也毋須經常轉換不同品牌的洗頭水。
常用染髮劑PPD傷毛囊
大部份染髮劑常用成份為「對苯二胺」(PPD)及雙氧水,其中PPD是一種容易引起皮膚敏感的化學物質,可致面腫、頭部痕癢等敏感反應,建議染髮前四十八小時,先在耳背做皮膚測試是否有敏感反應。雙氧水則會傷害髮質,刺激頭皮,令頭髮容易變乾旱,與PPD一樣經常或不當使用,可引致頭部毛囊受損,長遠引致脫髮。市民染髮期間,應避免讓染髮劑接觸到頭皮。近年流行由植物提煉的指甲花染料染髮,即「Henna」,因成份比較天然,用於染髮,對頭髮傷害較少。另要留意電髮會傷害頭髮的蛋白質,令頭髮失去光澤及容易折斷。
護髮素無助頭髮生得靚
護髮素、護髮膜及焗油等護髮產品,當中所含成份,可以幫助頭髮的角質層吸水,令頭髮變得柔順,方便梳理,但效果不持久,並且對頭皮的健康及頭髮的生長無太大幫助,不一定要使用,「用咗頭髮唔會生得靚啲」。
礙於部份產品的質地較黏,不容易清洗,洗頭時必須大量沖水,避免留有殘餘,增加頭部生瘡的風險,護髮素應避免直接塗在頭皮上,在髮尾上使用已足夠。另外,定期按摩頭皮可刺激頭部血液循環,幫助頭髮生長,但效果不及做運動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好,故有定期運動習慣可幫助護髮。醫學上也沒有個別食物有生髮功效,均衡飲食已足夠。
護髮秘訣
1.定期運動及均衡飲食
2.不宜用過熱水洗頭, 水溫不應高於37至38℃
3.風筒吹頭髮時溫度不宜過熱
4.造型產品不應直接用於頭皮上
5.護髮素應塗在髮尾
6.染髮或電髮不宜太頻密
7.染髮可使用天然的指甲花染料
8.戶外活動宜使用棉質及通風帽子,避免頭皮受暴曬
蘋果日報
選文:嘉樂 醫護研習組
1次搽6款保濕產品 過敏發炎恐留疤
近日天氣趨乾燥,不少女士都會加強保濕,惟有皮膚科醫生表示,不少求診個案因一次過在面上塗抹5至6款保濕產品,導致皮膚過敏、毛囊發炎等嚴重皮膚問題,需服用抗生素治療,強調並不是每人都需要保濕,而過度保濕更會造成黑頭粉刺、爆瘡、毛孔粗大,嚴重者甚至會有永久的疤痕,提醒需按個人膚質適當保濕,每次的使用量只需1毫子大小。
過度保濕 毛孔變粗爆暗瘡
女士們特別注重換季的皮膚保濕,皮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表示,有求診個案因一次過使用5至6款保濕產品,導致皮膚過度負擔,引起皮膚敏感、毛囊發炎,「好多人都會一set護膚品咁用,我不建議。」也有18歲少女用了媽媽過千元的保濕產品,出現爆瘡及毛囊發炎,需服用長達6星期的抗生素,並使用外用A酸及抗生素治療。
她解釋,皮膚乾燥與內在及外在因素有關,內在源於基因遺傳,屬先天性乾性皮膚,缺乏油脂分泌,而外在則是因天氣濕度,令皮膚的水份容易蒸發。隨着年齡增長,皮膚的油脂分泌會下降,骨膠原亦會減少,影響鎖水能力,「但不等於要用保濕產品」。
她指,皮脂腺會分泌油脂,這是最天然的護膚品,若過度保濕會對皮膚造成負擔,引發毛孔粗大、黑頭粉刺、爆瘡等問題,嚴重者需服用類固醇或抗生素,甚至有永久的傷害,留下暗瘡印或疤痕。
混合性肌膚 保濕應略過T字位
林嘉雯表示,皮膚是否需要保濕,須先學會分辨膚質,最健康的膚質為中性,皮膚質感不乾不油,富有彈性亦無毛孔,但超過50%的人士為混合性肌膚,T字位偏油、毛孔粗大,面頰則較乾燥,甚至會脫皮、泛紅,保濕時便要略過T字位,重點落在面頰。
至於油性肌膚則需要控油,有時候天氣也會令膚質改變,「衣服需要換季,護膚品都需要換季」。
晴報 08-11-2017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