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何浩賢醫生文章
何浩賢醫生(男)
Dr. Ho Ho Yin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22
孤獨是一種病嗎?
最近看了一套電影名為尋找快樂的鎖匙 (Manglehorn),講述一名孤獨鎖匠, 生活苦悶刻板日日如是。他把自己困在過去的遺憾中,不能釋懷,平日唯一寄託就是打理愛貓的起居飲食,直至偶然邂逅銀行女職員,情況才逐漸改善。
現代人物質生活愈豐富,內心卻彷彿愈覺空虛。參加各種聚會、投入不同活動,用工作把時間填滿,是否就能驅逐孤獨,排解寂寞?身處人群之中,有時反而感覺更加孤獨。
與人比較 討厭自己
孤獨除了是一種感覺,還會影響身心健康。長期孤獨的人,不僅比較悲觀,也較易受疾病侵襲。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人類和恒河猴進行研究,發現孤獨會激活大腦中的「危險訊號」,使之傳導「戰或逃」的壓力訊息,最終影響免疫白細胞的生成。也就是說,孤獨的人炎症較多,免疫系統效率較低。但偶然感到孤獨就是病嗎?孤獨的感覺其實很普遍,即使有人經常在社交媒體大晒幸福,背後感到的孤獨可能不比你少。痛苦主要源於與人比較和討厭自己。有些人喜歡三五成群,有些人則喜歡靜靜地與自己相處,各適其適。只要自己覺得舒服,享受當下的時刻,即使自己一個也不一定會感到孤單。
怎樣才能不再孤獨?又或許,更好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更快樂。以下提供幾個方法。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但橋不怕舊,最緊要受。
1) 知心好友是重質不重量的。多跟讓你覺得舒服的人相處,好好珍惜和主動關心對方,溝通是雙向的!
2) 樂觀看待生活中的困難,明白這只是人生的過渡時期。遇疑難記緊請求助,不要獨力支撐。
3) 嘗試新的挑戰、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 創造美好回憶,讓你的人生無悔!最後,祝大家只會偶然孤獨。
經濟日報2016年6月9日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誰是「人生大赢家」?
近日樓市回落,大家都持觀望態度。回想早些日子,大家上車都感到吃力(醫生也不例外!)。每當大家知道身邊有朋友成功上車,心裡又羨慕又妒忌,暗自擔心在這場人生競賽又被拋離了一節。這些反應,其實反映着社會裡一種無意識的互相比較和以物質來衡量人生成敗的價值觀。
帶來不能承受的壓力
港人或已習慣於競爭中成長。「競爭」很自然地牽涉到互相比較。適量的競爭無疑能化為動力、令我們拼命向上,從成功人士身上學習如何脫穎而出。但每人對生活的追求不同,況且,每人也有不同的能力及際遇,硬是無止境地追著別人的背影丶強迫自己達到某金錢或物質目標,恐怕最後反而會迷失自己、甚至帶來不能承受的壓力,久鬱成病。
感受生命裏重視的價值
無可否認,物質是不可或缺的。人追求物質的初衷本是讓生活過得更豐盛,但過份地看重物質、以「人有我有」的心態追逐,則會本末倒置。人生勝利的標準,除了物質以外又有沒有其他呢?你需要的,到底是心靈的滿足還是物質本身呢?家庭、朋友、滋養心靈的休息時間,沒有了這些,你還會真正的快樂嗎?若我們能在忙碌中每天留一點時間照料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感受一下身體當下的感覺,不被忙碌和焦慮牽着走,我們的路可能會走得更遠呢。
精神科專科醫生溫馨提示:沒有人能為你定義人生的輸贏。感受一下生命裏自己重視的價值,付諸實行,才能成為真正的「人生大赢家」!
經濟日報 2016年06月23日
選文:Anna 醫護研習組
提升抗逆能力 - 排難解憂二三事
提升抗逆能力
香港是個繁華美麗的地方,但也是個壓力爆燈的城市。問題天天都多,憂慮愁煩從四方八面而來:學業,事業,經濟,工作,家庭,人際交往… … 情緒問題似乎愈來愈普遍,這次說幾個簡易方法,希望幫大家排憂解難,防病強心。
研究指,人在向外傾訴,抒發內心的壓力後,不但能抒緩負面情緒,健康狀態甚至免疫系統功能也會有所改善。找個懂得聆聽的朋友傾訴是個好方法,但每一個人都有不想見朋友的時候;有想自閉的時候;有時或許未能馬上找到人傾談;或許有些事難以啟齒,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重點是找一些能令你投入當下的活動。如果情緒真的很差,做一些動態的活動會比較容易集中。因此運動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有些人甚至會發現,當你一段時間沒有運動,情緒可能會變差。
另外還可以:
1) 聽歌:小心選歌很重要。黃子華說「失戀唱情歌即是漏煤氣關窗」。憂慮愁煩時要播一些會令你歡笑的歌。
2) 找一種你喜歡吃的食物,但重點是,慢慢地咀嚼,用心感受它的質感。
3) 做義工:助人為快樂之本。
4) 郊遊/旅行散心:你會發覺世界很大,煩惱變小。
5) Sleep on it:利用睡眠的力量解憂。足夠的睡眠對情緒康復是很重要的。
最後,送大家一首輕快的兒歌:「盡快將憂愁眼睛憂愁面孔憂愁內心拋棄吧,找回你的微笑嘴巴一同合唱可以嘛?啦… …」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心靈也要旅行
香港人可能是最喜歡去旅行的一群。每逢放年假,同事間慣性會問:這次去哪裡旅行?放長假不去旅行就像白放一樣。
若果失戀失意失業,去旅行散心更是未出發先治癒。旅行的好處不少,開闊壯麗的景觀能開闊人心。離開舒適環境到一個陌生地方,彷彿問題都變小了。到新西蘭深呼吸,碧海藍天擎天大樹使你心胸寬闊。在埃及沙漠遊走,明白自己的有限與渺小。生活環境方式習慣不同,人的性格也不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旅行令你明白,生活方式有很多種,快樂也有很多種。有時候只是我們給幸福下的定義太狹窄。
外國的節奏比香港慢,氣氛沒有那麼繃緊,這樣的環境令人自然地放鬆下來。但更重要的是,在旅行的日子裏,我們可以忘記公事、放下手機裏的工作,把精神投入眼前。我常常提醒病人,一旦放了工,便要戒掉不停check email的習慣。這都是異曲同工。
要滋養身心,除了可以做一些能夠讓自己放鬆的事情外,能夠從中得到成功感的活動亦十分有用。在去旅行的整個過程中,由計劃、訂機票、訂酒店,都出發、找酒店、找車站、找景點,最後完成整個旅程,當中都存在不少變數。要把他們一一征服,當中雖然牽涉不少「腦」力,但過程中所帶來的成功感,亦是快樂的重要來源!
當然,不論到哪裡遊玩,假期後綜合症是無藥可救的。還有,旅伴太重要。若是未找到好伴,情願自己獨遊,否則反而累積壓力吐血內傷。
休息是為了行更遠的路。累了,便想想下一個滋養身心的旅程吧!
何浩賢 (精神科醫生)
經濟日報 2017年2月2號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不由自主追看新聞 或患情緒病
這幾個月,情緒病求診病人數目持續高企,相信與近日社會動盪,導致整個社會,甚至家庭裏的氣氛緊張有關。當我們看見暴力、有人受傷等新聞,情緒自然會被帶動,掀起憤怒、無助等感覺。
出現這些情緒是人之常情,證明你是一個有感覺的正常人,並沒有問題;但若發現自己不能停下來,要無止境地繼續接收這些資訊,潛意識被這些資訊所帶來的情緒控制,也就是說,不由自主,這才是問題。
牽動人的情緒
這些新聞有很強烈信息和畫面,本身已經能夠牽動一些人的情緒。如果當中報道內容跟我們自身經歷有關,更容易產生共鳴。這些聯繫因為在潛意識層面,所以是不明顯。例如,小時候家庭管束得嚴厲,使自己情緒十分壓抑、沒有反抗的空間。當長大後看見社會一些不公平、有人被欺壓的事情,因過去沒有處理好的創傷,會令我們對這些事情感覺更大,使無助感和憤怒等情緒更快、更強烈地跳出來。
過去沒有處理好的情緒,會在潛意識層面影響我們的行為。例如,過去自己受傷害時感受到無助,現在看到有人被欺壓,感覺便會特別強烈。因為潛意識地希望幫助受害者,所以特別關心新聞內容,追着收看,過程之中整個人變得特別緊張。而因為這份關心,當身邊人不像自己般關心,甚至乎持相反意見的時候,便容易激起憤怒和孤獨感,甚至疏遠別人或容易和別人吵架。
這些背後的情緒如果一直持續,是步向情緒病的先兆。如果發現這些情緒強烈而且持續,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找醫生。治療第一步是穩定當下情緒,然後慢慢加深自己對情緒的了解,從而慢慢處理舊日累積下來的情緒。
相信社會動盪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大家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
health.mingpao.com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