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陳蔓蕾醫生文章
陳蔓蕾醫生(女)
Dr. Chan Man Lui
精神科
值得推介 : 9
港人抑鬱 更怕工作學業受牽連
港人工時長、責任心重,幾乎每人都是「身兼多職」。 若長期面對壓而未能及時紓解,便會增加抑鬱症的機會。
一旦受抑鬱症困擾而令他們未能在各自的崗位上「交足功課」,所帶來的不安焦躁心情,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病情,形成惡性循環。
抑鬱症除了會引發各種典型的心理癥狀,例如:欠缺動力、心情持續低落、思想悲觀、失去決斷力或執行力外,患者亦可能感覺到種種生理上的不適,例如發覺自己身體虛弱、食欲不振、失眠、手震、骨痛、心翳等情況出現,而經不同範疇的醫生作檢查後仍未能找出病因。事實上,這些症狀有可能是抑鬱症所引發出來的。
負面情緒 長遠影響
有患者因無法排衍這些負面情緒,便以一些極端行為例如酗酒、吸毒、偷竊、自殘等以求得到舒緩。結果,他們的生活可因此受到非常長遠的影響。
在處理這些個案時,精神科醫生需深入瞭解患者的實際生活情況和精神壓力源頭,透過不同形式的心理及藥物治療,改進他們的動力及狀態,令他們在工作或其他崗位上的表現有所改善,讓他們更積極與醫生合作,戰勝抑鬱。
舉例,早前一位本身已患抑鬱症的女士,帶同女兒向精神科醫生求診︰女兒本身學業成績不俗,剛到美國修讀大學一年級。由於初到美國生活,要獨自面對學習及生活上的困難,壓力徒增。
壓力超標下開始與母親一樣,出現抑鬱病癥,無法集中精神溫習,更開始出現缺乏動力的病徵︰早上不願起床、勉強起來後又不願出門,甚至試過整整一星期完全無意慾進食,每天只稍稍喝水,呆坐家中腦海不斷浮現「我是否會死?」的念頭;半年之間,體重暴減30多磅,考試更「全軍覆沒」,女兒的情緒更低落,進一步失去生活動力。
最終,母親「軟硬兼施」把女兒帶回香港醫治。她帶著瘦弱不堪的女兒到急症室求診,檢查後發現身體並沒有問題,便轉介至精神科醫生跟進。
克服抑鬱症 回到崗位
精神科醫生發現其女兒抑鬱情況嚴重,像一架汽車沒有了燃油,毫無動力。透過結合各種的心理輔導及藥物治療,女兒漸漸覺得能夠控制抑鬱症和對自己重拾信心。她開始願意進食、持續服藥,令病情慢慢得到改善,體重也終於止跌回升。
數個月後,女生在情緒恢復穩定下,能再次出國升學了。母親看到女兒勇敢克服抑鬱症,重新回到學生的崗位,也感到鼓舞,開始正視自己的情緒問題了。
醫生在處方藥物時,特意選擇一些有助提升動力的抗抑鬱藥物,助這位女生在情緒最低潮時,逐漸回復生活動力。
陳蔓蕾
精神科專科醫生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產後抑鬱症 - 太太產後變了另一個人?
一日,先生陪同太太到我的診所看病。
丈夫長嘆道:「從前我認識的太太,是一位溫柔賢淑的女士,自從生了孩子之後,便變了另一個人。她變得脾氣暴躁,情緒波動大,變得很難相處。無論我做什麼,她都不滿意。在放工已經疲乏不堪的時候,回到家還要幫忙照顧小朋友,自問已經盡了力,為何她仍不滿意?但看到她時常哭泣,又不忍心對她宣洩我的不滿,不知如何是好。朋友說產後心情不佳,數天便會自然好轉,為何數個月還不見好轉?太太產後好像變了另一個人?」
常常心情煩躁,想大哭一場
太太說:「我們夫妻感情向來很好,因此才希望有愛情的結晶品。好不容易才懷上了孩子,當然事事以他為先。我白天要上班,稍有時間便要去泵母乳,以餵哺中的孩子。千辛萬苦得來的母乳,卻被家中的工人浪費掉了,說孩子不想吃。回到家中,孩子又「跟」工人不「跟」我,覺得很傷心。想做個好母親,卻無能為力,很內疚。想請丈夫幫忙,他卻馬虎了事...... 覺得很委屈。我常常心情煩躁,想大哭一場,可是,大哭過後,我的心情又再次差了。」
在香港,雙職媽媽是很普遍的事。太太們既要面對着工作,又要同時面對照顧孩子,壓力自然倍增。由妻子轉變為一個媽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同一時間要學的東西太多了。餵哺母乳是媽媽的天職,有時卻因為壓力太大,分泌不足。加上產後荷爾蒙急劇轉變,情緒自然變得不穩。
多一些關心和愛護 多一點體諒
因此,產後短暫性情低落(postnatal blues)是很常見的。 遇上這種情況,她需要多一些關心和愛護,多一點體諒和幫忙,心情便會慢慢好轉。
可是,若心情持續性不穏,變得煩躁不安、抑鬱或過分焦慮,便有機會患上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應該找專業精神科醫生求診。若不及時醫治,讓情況變壞,不單大人辛苦,小孩也受連累。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雙職媽媽壓力變情緒病
根據衞生署2012年數據顯示,10%的精神病人是雙職人士,而專門負責產前產後婦女精神健康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指,「近2-3年的接觸個案中,每十名產前產後的婦女便有一名患上情緒問題。」
情緒低落變抑鬱
產後情緒問題可分為幾種,「產後短暫性情緒低落」是大部份媽媽在產後約一星期出現的短暫情緒問題,一般會慢慢好轉。但如情況持續,最後可能演變成產後抑鬱症。「有些病人病情可以急轉直下,在一個月內變成抑鬱,出現失眠、經常哭、失去胃口、不想再照顧孩子等病徵。」陳醫生續說。家人如察覺婦女有異常行為,應盡量協助求醫。
媽媽不易做餵母乳如何令媽媽造成壓力?
生育6星期後,身體未完全復原但要重返工作
- 新手不熟習照顧→產生壓力→影響乳汁分泌→擔心BB不夠飽→產生壓力
- 減少吸吮次數令乳腺阻塞,乳腺發炎、腫痛、出血→新手不熟習照顧→未能安撫BB情緒→影響媽媽情緒→感到辛苦→產生壓力
BB只跟工人姐姐?
不少家庭因為夫婦也要工作而聘請外傭或由家中長輩代為照顧孩子,緊張的媽媽可能未必認同其照顧和管教方法,因而產生矛盾。或因小朋友只照顧者關係親密而感到傷心。覺得成何自己要辛苦地付出這樣多,到頭來孩子卻好像不屬於自己?這些都是壓力的來源。陳醫生指,能夠成為母親是快樂的事,應盡量享受過程。年幼孩子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依賴,是正常現象。隨着孩子長大,他們逐漸懂得分辨事物,誰是照顧者,誰是父母,他們始終會明白。只要保持有質素的親子關係,情況一定有所改善。
入學年齡輕鬆啲?
為了讓孩子入讀心儀的幼稚園,媽媽需要花更多時間要搜集資料、溫習、準備,期間又要奔波到不同學校面試,還要向公司請假,陳醫生指媽媽或會感到心力交瘁,壓力徒增。「雙職媽媽如工作繁重,加上性格緊張、做事要求高、盡責、經常出現負面思想、不喜歡與人分擔工作等的話,很容易壓力「爆煲」,患上抑鬱症。」
化壓力為動力 紓緩方法
1. 好好分配時間
雙職媽媽應在工作與家庭中取一個平衡。工作時專心工作,回家後應一心一意與家人相處,不要把工作帶回家中。對孩子來說,生活細節的安排並非最重要,只要在安全愉快環境下,得到父母的愛錫,他們便感到安心、快樂,因此媽媽不用對自已有苛刻,事事要求自己盡善盡美。
2. 孩子快樂是媽媽力量的泉源,雙職父母應把握時間,與孩子共渡開心快樂的時光。媽媽也要明白,家傭不能代替母愛,只要親子時間有質素,能真心真意,全情投入,即使共處時間不多,也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反而可令關係更加緊密。
3. 孩子入學後,應盡量抽空參與學校的重要活動,如親子旅行、陸運會和家長日等等,都是建立彼此之間親子回憶的機會。不少家長太注重幼兒學業而令自己壓力增加。陳醫生認為在幼兒階段品格培育,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比成績分數更為重要。此階段,應多些欣賞孩子,多給予空間和機會,發掘他們的長處。在孩子失敗時加以勉勵,協助他們得到成功感、建立自信。這樣,他們長大後承受挫敗的能力亦會提高。家長應盡量享受作為父母的過程,壓力便自然全消。
4. 擴闊生活圈子
除了家庭之外,雙職媽媽應建立適當的社交圈子,參與能放鬆心情的活動。遇有任何不開心的事,應主動與家人、丈夫、朋友分享,因傾訴是減壓方法的一種。定時與丈夫外出約會,亦有助精神健康。
抑鬱治療方法
如不幸患上抑鬱或焦慮症,醫生會按病情需要處方藥物以平衡腦神經物質,再針對性地安排心理治療,協助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等等。如情況理想,病情可在1-2個月好轉,但好轉後的鞏固期仍需持續服藥,防止再次病發。如患病拖延醫治,病情有可能轉差,更有可能引致生命危險,不但病人辛苦,家人亦同樣受累。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上一代和下一代
最近和一位長輩吃飯,言談間討論到TSA和BCA的話題。政府希望把TSA 改成BCA,然後重啟,卻遭到家長組織的反對。
長輩問:「為甚麼家長會那麼緊張一個考試呢?我們小時候不是也不停考試嗎?」
我:「前輩,你有所不知,現代的家長及小孩面對很多的壓力。大家覺得小孩子需要贏在起跑線。若要進入好的小學,需要能文能武。既要學術成績好,又要在運動方面有出色,加上在藝術也要栽培。還未計算一些小朋友的「特異功能」。例如小學二年班已達到鋼琴四級之類。一天二十四小時也不夠用。不論家長或是小朋友的壓力已經很大。」
長輩:「那麼家長放鬆一點不就可以嗎?」我:「進入了好的小學,也不等於戰鬥結束。現在學校課程內容,相比我們小時候的程度已經深了很多,以往我們只需要留心上課便可以輕鬆過關,現在不大可能了。很多小孩子每天要補習才能完成手上的功課呢!若不補習,學習的擔子便落在家長身上,嚴重影響親子關係。我有一位小學二年班的病人,他和她媽媽的關係差得很。就連去街他也不願意和媽媽一起去,希望媽媽留在家中,給他一點自由。」
長輩:「若是壓力太大,我們以往打一場籃球,出一身汗便會壓力全消,現在的孩子那麼百般武藝在一身,為甚麼這些才藝不能讓他們減壓呢?」我:「小朋友參與的才藝活動,未必是他們的興趣。如果小朋友不喜歡這些活動,又怎樣能用來減壓呢?」
我續道:「我們的年代,有問題是自己解決的,現在的小朋友有問題很多是家長解決的。倘若他們需要自己解決問題,壓力會變得很大,很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我有一些嚴重的個案,小朋友變得害怕上學,甚至乎患上情緒病。所以家長們擔心BCA是可以理解的。」
整個教育制度的扭曲很難說是誰一手造成。不過,在時代巨輪下,無論是學校、家長或同學也無法抵擋。唯有希望社會賢達能共同構思出解決的問題方案吧。
頭條日報
選文:Anna 醫護研習組
擠擁空間 精神緊張 - 幽閉恐懼症
幽閉恐懼症 Claustrophobia
在擁擠的港鐵車廂內,忽然發生一場小風波。數位熱心乘客上前,照顧着一位快要昏倒的太太。年輕人趕忙摻扶著她,只見她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滿頭大汗。少女一邊遞上紙巾,一邊詢問情況。
太太有氣無力地說:「請替我按緊急制吧,我的心臟很不舒服⋯⋯」「太太請放心,我立刻按制,並替你召喚救護車吧。」
好不容易才到了急症室,經分流後依然很不舒服「好像快要窒息了。我會死嗎?」太太想着。
又過了兩個小時,醫生終於來到了。「我是不是心臟病發作?我會死嗎?」話剛說出口,太太發覺胸口的翳悶已經消失了,也沒有吸不到氣的蹟象。檢查後,醫生微笑地說:「不用擔心,你沒有心臓病的症狀,身體機能完全正常呢!可以回家了。」
迴避乘搭港鐵 事情每況愈下
太太半信半疑的離開急症室,心裏有點不安。「會不會我的症狀是中風而不是心臟病呢?」 回家途中,本來搭港鐵是快一點,可是,剛才的騷動,令自己蠻尷尬,倒不如坐小巴好了。
第二天上班,她走到港鐵站外,心生猶䂊「好像有點不舒服,要不今天還是改搭巴士吧。」於是便放棄了車站較近公司的港鐵,而選擇了較遠的巴士。
久而久之,她續漸迴避乘搭港鐵。每當遇到一些她覺得不能隨意離開的場所,她也渾身不自在。甚至只是想起也覺得額角冒汗。因為這樣的緣故,她便減少出外閒逛購物,連孩子的親子活動也不參加了。
事情每況愈下,丈夫也覺得很擔心,不斷勸她看精神科醫生。最終,她終於答應了。
藥物配合心理治療 病情可以受控
精神科醫生說:「這是幽閉恐懼症,是精神緊張的一種。若延醫診治,便會惡化,使病人無法進行正常社交活動。只要及早治療,病情便可以受控。常用的藥物例如血清素調節劑,再配合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等。」
經過多番努力,太太已經漸漸康復。現在,她可以如常乘搭港鐵,不再有心理負擔。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下一頁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