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譚雋熹醫生文章
譚雋熹醫生(男)
Dr. Tam Chun Hay
腎病科 / 內科
值得推介 : 5
尿黃色濃起泡血尿 從小便窺探身體警號
「醫生,我的尿好黃,係咪有咩問題?」
經常會有病人問醫生這類型的問題。其實尿液的顏色呈淺黃深黃,很多時只和該段時期的進水量有關,並不反映身體有否異常,譬如說,剛睡醒第一次小便通常顏色較深,主要因為睡眠中的數小時裡不會喝水,腎臟亦會開啟「睡眠模式」,令到尿液較為濃縮(意即垃圾較多水較少),因此晨早第一次小便的顏色較深屬正常身體反應。
話雖如此,尿的顏色有時確能反映身體的一些特殊狀況。呈紅色的可能代表小便帶血,濃茶色(如普洱)可能是肝臟出狀況,啡黑色則可能是肌肉或腎有急性問題,都是需要求醫的警號。
「泡泡尿」可能是蛋白尿?
對比起尿的顏色,泡泡尿較難為人察覺,但其預示的問題則通常較為嚴重。小便時會濺起水花或泡泡十分常見,但如尿後留下一層厚厚的泡沫,如啤酒那樣多,而且不易沖去,則要留神可能是出現蛋白尿的問題。尿裡有蛋白是反映腎臟出現毛病,通常是腎小球或腎間質的病變,然成因大致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
原發性的病因是腎臟自身出現問題,是局部的情況,很多時是因為腎臟的免疫力失衡,如腎小球炎。
繼發性的病因是系統性的問題,腎臟受到身體其他病的影響,最常見為糖尿病,其他如高血壓,紅斑狼瘡病等。也可以是藥物的影響,常見會影響的藥物包括一些消炎止痛藥,以及抗生素等。
但無論是原發或繼發性的病變,都反映腎臟正受攻擊,不容忽視。治療方法是對應病因下藥,也可以用ARB類型的藥物降低蛋白尿。ARB本是降血壓藥的一種,並不算新藥,可以減低蛋白尿,也有保護心臟和腎臟的功能,而對比起上一代的ACEI(較常為公立醫院探用),則較少副作用。
驗尿試紙檢查出現異常
有些時候並不是病者發現尿液有問題,而是在診所或體檢做尿液試紙檢查時發現紅血球或蛋白,這些情況頗為常見,代表腎臟或泌尿系統可能隱藏問題,必需找醫生進一步檢查。
出現蛋白尿或血尿必須正視及跟進,皆因很多時腎衰竭在發展至末期前,都並無明顯病徵。
小便給予身體的警號:
-尿液呈紅色,茶色或啡黑色
-小便有泡
-驗尿試紙發現紅血球或蛋白
今時今日很多殺手病都無明顯病徵,累積財富重要,但保持身體健康更是對家人的長遠承擔,筆者建議四十歲上以上的讀者,應定時檢查身體,防微杜漸。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年齡限制經已取消 將近七十都可換腎
換腎是末期腎衰竭的最好出路,不過不少腎病患者以為腎臟有事,便想到要立即換腎,免卻洗腎的不便和痛苦。有腎科專科醫生表示,本港病人對腎移植的認識仍有不足,如有人擔心自己年齡太大不適合換腎,亦有人不知換腎後需要長期服用排斥藥。本港近年已取消七十歲的換腎年齡限制,讓更多長者有換腎的機會,是否適合換腎,則視乎病人個別情況而定。
腎病科專科醫生譚雋熹表示,近半數末期腎病患者由糖尿病引致,部分人更需要接受長期洗腎的治療, 不時有病人查詢自己是否適合換腎。
是否適合 換腎前必須知
一般而言,腎功能只餘原來的一成左右,就需要接受替代治療,治療分為透析(洗腎)及移植(換腎),大部分成因的腎衰竭(包括糖尿病)都可以接受換腎。至於病者適合與否,則取決於兩方面;第一,病者可否承受全身麻醉的手術風險,病者如有嚴重心臟病、腦血管病、肺病等,接受麻醉時的風險增加, 未必適合進行手術;第二,病者是否適合服用抗排斥藥。
譚醫生指出,病人換腎後,必須長期服用抗排斥藥,以防移植腎出現排斥反應。抗排斥藥主要功能是降低身體免疫力,減低排斥風險,如病者有未受控制的感染,如癆病,或近期發生的癌症,則不適宜服用,亦因此需要延後才考慮換腎。
至於年齡方面則無特定限制,很多西方國家接受七十歲甚至八十歳的腎衰竭患者接受移植,而香港近年亦將七十歲的年齡限制取消,即使年紀較大,只要身體狀況適合,也可以接受移植。
年紀較大 也可接受移植
換腎好還是洗腎好?譚醫生表示,當然要視乎病者的個別情況及意願,一般而言,雖然換腎後要長期服用抗排斥藥,會增加感染及長遠患癌的風險,但與洗腎比較,整體健康及壽命,以致生活質素、生育能力,工作能力也會有所提升。不過礙於目前本港可供移植的腎臟供應有限,病人需要接受移植,都必須輪候。
隨着近年技術及醫藥的進步,大約六成以上的移植腎,可維持功能達十年以上, 更有部分可達二十年以上,到腎臟失去功能,就要考慮重新接受洗腎或第二次移植。
接受腎移植後如果腎功能正常, 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飲食限制, 主要注意定時服藥及覆診,以監察移植腎的變化。
•避免進食鹽分高的食物
•多飲水, 建議每天8至12杯水
•可適量運動, 但避免碰撞式運動
•定時服藥
•依時覆診及作血和尿的常規檢查
http://www.metrodaily.hk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醫生,我不打胰島素可以嗎? 治療糖尿病的新突破
五十歲的陳先生患上糖尿病十年,這兩年血糖長期控制不理想,醫生建議要注射胰島素,陳先生十分徬徨。
糖尿病最常分為一型及二型,一型糖尿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成因為身體缺少胰島素,必須長期注射胰島素;二型糖尿病則較常在中年以後發生,成因多為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早期可以以口服藥物治療。
陳先生年輕時已是小胖子,由於飲食無節制加上缺乏運動,中年後體重暴增,四十歲時就患上二型糖尿病,最初醫生處方口服糖尿藥治療,之前因為一直對病症掉以輕心,沒有準時服藥及檢查,糖尿病已變得嚴重。這兩年血糖控制長期不理想,儘管已調高糖尿藥份量,但仍未能達標,因此醫生建議陳先生開始注射胰島素。
胰島素必須注射,通常每天一次至三次,控制血糖的功效雖然理想,但一來不方便,也有尷尬和痛的考慮,因此病人比較抗拒;二來胰島素會令體重增加,有一些國外的研究顯示,長期使用胰島素可令體重在幾年間增加四至五公斤,做成惡性巡環,增加其他由肥胖引起的疾病風險,如心腦血管病等;三來血糖低的風險亦會增加,對一些病人特別是長者構成危險。
糖尿病治療新突破
近年其實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有不少新突破,有幾類新藥面世,病者用後或可延遲使用胰島素。
第一類為SGLT2抑制劑。SGLT2抑制劑有別於傳統降血糖藥,它的原理是促進腎臟排走身體的糖份,從而減低血糖。研究顯示,病者服用SGLT2抑制劑後,每天可透過尿液排出70-80公克之血糖,相等於280千卡路里,除調節血糖外,也可降低體重達四至五公斤,血壓及心臟病的風險也因而降低。最重要是此類藥物為口服藥,可免卻注射的不便。
第二類為GLP1受體刺激劑。GLP1受體刺激劑仿造人體腸道內天然的荷爾蒙,能提升體內胰島素分泌及抑制升糖素,抑制食慾,令進食量減少,從而令體重減輕。研究顯示病人持續用此藥一年後,不單能有效降低血糖,也能減輕約四公斤的體重。GLP1受體刺激劑現時雖然並無口服配方,換言之是需要注射,但配方已改良至每週一次,對比起胰島素而言,仍有不少優勢。
陳先生轉用以上的新型糖尿藥物以後,不但血糖控制理想,肥胖問題也得到改善,可以暫時不用考慮注射胰島素了。
譚雋熹醫生
腎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糖尿病治理及教育專業文憑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醫學顧問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糖尿腎病,三十歲後的都市人都要留意
六十歲的陳先生患上糖尿病十多年,早幾年情況轉差,開始注射胰島素,兩年前糖尿上眼,現在出現水腫及腎衰竭,準備接受洗腎治療。如果時光可以倒流……
糖尿腎病,隱型殺手
類似陳先生的個案其實並不罕見,隨著生活習慣之改變,糖尿病在香港以致國內,都有年輕化及普及化的趨勢。而香港需要洗腎的病人中,就有一半起因是糖尿病。糖尿病其中一個可怕之處,就是初期並無明顯病徵,往往是在檢查時偶然發現,或是病情已去到一定嚴重性,才被發現。
如果可以坐叮噹的時光機回到過去,情況或者可以改變!
三十歲,防患未然篇
回到陳先生三十歲時,和大部份香港人一樣,為口(或為樓)奔馳,長時間工作應酬,缺乏運動,營營役役下,身家沒有增加很多,但身型卻暴漲了不少。與其將一生投資在層樓上,倒不如投資在自己的健康上,更是對家人的長遠承擔。其實這時陳先生應多加留意自己有沒有以下的糖尿風險:
1. 家族史
2. 妊娠糖尿病史(婦女)
3. 缺少運動
4. 肥胖
5. 飲食不健康(多肥多肉多甜)
如果父母同有糖尿病史的話,讀者患糖尿的風險會增加五至六倍,曾在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的婦女,也有較高風險。病史不能改變,但生活習慣卻可以。注意飲食,多做運動,世衛建議成年人每周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運動(參考: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factsheet_recommendations/zh/),亦要留意有否肥胖,以亞洲人標準,男性腰圍大於90厘米,女性腰圍大於80厘米,即屬於中央肥胖。亦可計自己身高體重指標(BMI),BMI超過23已屬超重(亞洲人標準)。
糖尿病屬於多成因的疾病,上述提到的是讀者較易留意得到的風險因素,如果有多於一項的風險因素,請定時檢查血糖,謹記糖尿早期並無明顯病徵,防患未然。
四十歲,防微杜漸篇
回到陳先生四十歲時,一次小意外到急症室求診,無意中發現血糖高,後被診斷患上糖尿病。這樣偶然發現血糖高的情況很常見,其時血糖可能已高了好幾年,只是未被發現而已。一般而言,診斷及監察糖尿病可以靠驗血,檢查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素(HbA1c)。
糖尿病最令人聞虎色變之處,就是能夠引起各類長遠併發症。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理想,會對身體的大小血管以及神經線做成破壞。因此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年進行併發症檢查,檢查通常會涵括驗血(胆固醇、腎功能等),驗尿(蛋白尿),足神經測試,眼底(視網膜)檢查等。
二型糖尿病的初期,很多時可以靠口服血糖藥控制,而如果患者已經出現糖尿腎的病徵(早期的病徵就只有蛋白尿),則可以用ARB類的降蛋白尿藥物,注意早期的糖尿及糖尿腎病雖無病徵,但嚴格控制及監察可以減低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五十歲,力患狂瀾篇
回到陳先生五十歲時,因為一直對病症掉以輕心,沒有準時服藥及檢查,糖尿及腎病已變得嚴重,醫生建議要每天注射胰島素,陳先生十分徬徨。
在腎功能開始惡化後,一些常用的糖尿藥如二甲雙胍必須停服,血糖的控制變得更難,這時就有需要考慮用胰島素。胰島素必須注射,通常每天一次至三次,控制血糖的功效雖然理想,但一來不方便,也有尷尬和痛的考慮,二來胰島素會令體重增加,三來血糖低的風險亦會增加,因此病人比較抗拒。近年其實多了很多糖尿病的新藥,有些胰島素只需每天一針,血糖較穩定之餘低血糖風險也會大大降低,亦有一些新藥如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除可降血糖,也可降低體重及對腎臟有保護作用,或可延遲使用胰島素。
至於糖尿腎病方面,當腎功能已顯著下降,很容易會出現鉀質高的情況,之前提及的ARB型藥物未必適合,這樣就必須由專業的腎科醫生診治,調節藥物及監控病情。
六十歲,積極面對
糖尿腎去到末期,就需要洗腎,一般而言,洗血(血透)較洗肚(腹透)對血糖影響較少。如果有機會接受腎移植(換腎),當然更理想。
譚雋熹醫生
腎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糖尿病治理及教育專業文憑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醫學顧問
選文:Jacob 醫護研習組
打邊爐陷阱極多 尿酸及鹽份過高易出事
香港人最愛打邊爐,冬天固然打得興起,夏天即使三十多度高溫,也要匿入冷氣房打個夠。從健康角度來看,打邊爐不單易攝取過多高脂肪及高熱量的食物,好多時更是不斷進食海鮮、肉和內臟,加上邊爐期間不少人會飲啤酒,可引致高尿酸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豆類和果仁以及酒類等「共冶一爐」,對於腎功能較弱的人來說,很易令病情惡化。
內臟 貝殼類海產 酒類 老火湯 都是高嘌呤食物
尿酸主要來自食物的嘌呤(Purine),它是存在人體內新陳代謝物,內臟、貝殼類海產、酒類和老火湯都是高嘌呤食物,當嘌呤在體內經過新陳代謝後,就會變成尿酸,尿酸一般會經由腎臟排走,但腎病患者未必能完全將尿酸排走,對腎臟造成影響,一來尿酸高容易結晶形成結石,可阻塞泌尿系統令尿液無法排出,使腎臟受壓迫;二則尿酸帶有毒性,長遠有機會損害腎小管及腎小球等腎組織,更可致纖維化及腎功能下降等病變。
少飲水是「傷腎」壞習慣
別以為戒掉高嘌呤食物就沒事,打邊爐還隱藏兩大陷阱:一是湯底及調味鹽分極高,大家都認為打邊爐的湯是精華所在,事實上濃湯、醬油、沙茶醬等佐料,加起來的鈉含量比我們日常進食的食物更要多,對於本身腎已有問題的人,排水問題本來就較正常人差,再攝取太多鹽分,無疑是加重腎臟負擔;二是好多時打邊爐肉多菜少,如果是醃製肉類,同樣有鹽分過高的問題,但就算不是醃製肉類,豐富的蛋白質有機會令腎臟負荷不來,所以緊記打邊爐時少肉多菜,盡量選清淡的湯底及調味,就能大大減少以上問題。
除了打邊爐外,原來經常服食成藥都有機會對腎臟不好,因為不少風濕骨痛及傷風感冒藥有消炎成分,會影響腎臟內的微血液循環,影響腎功能,如本身已有腎病,不當服用這些藥物更可引起急性腎衰竭。另外少飲水也是「傷腎」壞習慣,雖然並非所有腎病均因少飲水所致,但多飲水卻至少能將垃圾毒素隨尿液排出,減低形成結石的機會,怎說也對身體有益。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