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羅兆棠醫生文章
羅兆棠醫生(男)
Dr. Law Siu Tong
腸胃肝臟科
值得推介 : 7
胃痛勿輕視及早檢查對症下藥
五十多歲的陳先生近年來一直有胃痛毛病,但每次都自行購買中和胃酸的胃藥及非類固醇消炎藥服用,以為病徵消退就等於痊愈,結果「不斷復發」,直到近日胃痛加劇且「屙黑屎」(大便帶血),最終須入院治療。本來可治愈的胃病問題,因不正視病情而演變成胃出血,後悔莫及。
胃病是常見的都市疾病,縱然個案不斷上升,但市民大多不以為然,甚至會有「唔理佢就會好返」的謬誤,結果苦了自己。腸胃肝臟科醫生羅兆棠指,不論哪一種胃病也好,患者都有可能出現胃痛、肚脹、胃氣、消化不良、貧血、嘔吐、進食吞嚥不下,甚至大便帶血等病徵,對症下藥才可防止復發。
胃酸倒流十分常見
香港於2011年曾透過電話調查,訪問了約3,300 名市民是否患有胃酸倒流,回覆率逾六成,結果發現每周均出現胃酸倒流症狀的人口比率有3.8%,比 2002年多出50%。羅兆棠表示,都市人生活緊張,加上食無定時,胃酸倒流並不罕見,只是大眾普遍認為胃痛或「火燒心」只是小事,服用普通胃藥便可以,但其實治標不治本,「至於本港常見的胃部疾病,就有胃酸倒流、消化道潰瘍及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等。」
幽門螺旋桿菌致胃潰瘍
羅兆棠表示,輕視胃酸倒流的後果會引發食道潰瘍、食道收窄,嚴重的更有食道癌的可能。了解病理,有助我們更了解疾病。以胃酸倒流為例,在我們的食道和胃之間有一組肌肉,平時會關着以防止胃液或胃內食物逆流回食道,只有在進食時它才會暫時打開讓食物通過。而一旦這組肌肉出現異常或長期勞損,便會失去彈性,任由胃酸和食物湧上,形成胃酸倒流。而幽門螺旋桿菌則是一種感染人體胃部的細菌,聚集在胃壁的黏液層內,並且靠近胃黏膜層,細菌會分泌鹼性阿摩尼亞用來保護自己不被胃酸殺死,而且具傳染性。它會破壞胃黏膜,因而引致潰瘍。
胃鏡檢查助確診
及早發現病情能有效根治問題,羅兆棠指目前胃酸倒流的主要治療為質子泵抑制劑,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適用於大部分胃病;「而如果患者同時患有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的話,便需同時服用兩種抗生素,為期兩星期,方可把細菌殺死。」
羅兆棠提醒市民,一旦出現胃病病徵,應向醫生諮詢並考慮胃鏡檢查,醫護人員會利用一條可彎曲的管狀望遠鏡,檢查食道、胃和十二指腸,有助找出病因及對症下藥。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便意頻密但又痾唔出 原來關條腸太激動事
「靚女唔屙屎」?女士比男士須要上廁所的次數可能還要多。要是你每個星期都肚痛,一時肚瀉,一時又便秘,兼時常有便意,可能是患上功能性的腸道疾病「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情況令人尷尬到焦慮。
不過不用太擔心,腸胃肝臟科專科羅兆棠醫生指,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都有助紓緩病情。
無定向病徵 腸易激分三類
不少腸胃疾病都會出現肚瀉或肚痛,如何得知自己患上的是否「腸易激綜合症」?羅醫生指,國際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權威組織The Rome Foundation於2016年推出的《羅馬IV》,當中列明腸易激綜合症(IBS) 定義:在過去三個月內,平均每一周也有肚子不舒服或痛,痛時要加上以下三種情況:肚痛並有關排便發生、大便次數改變、大便性質變得稀淌或呈硬粒狀。
羅醫生解釋何謂「肚痛並有關排便發生」:「意思指病者可能是大便時痛,或大便前後痛,或沒有大便亦痛。另外,痛的位置會走位,一時左一時右,或者近肚臍附近位置。而且病者可能時而增加排便至肚瀉,又可能減少排便至便秘,病徵相當無定向。另外,病人也經常感到有便意或肚脹。」而根據病人的主要病徵,腸易激綜合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以及不能分類型。
30歲以下女性發病最高
原來腸易激綜合症在世界各地都十分流行,據外國統計,此病佔所有腸胃科疾病轉介的50%,不過只有約一半的病者會看醫生。由於病徵無定向,羅醫生指診斷腸易激綜合症時,並沒有一種客觀的測試。「即不能簡單只作驗血測試來推斷有無此症。醫生先要問診及查找病人病史,然後要做一系列測試來確定,例如驗血、驗大便、腎及肝功能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羅醫生補充,要是病人變得消瘦、大便有血、貧血,這些則不是腸易激綜合症的病徵。
據統計,病者中女性佔多數,而年輕人的發病率較高,通常為小於30歲的一群,其次是30至49歲,50歲以上的病者較為少見。如50歲以上的病者因類似病徵而求診,醫生要作更詳細的檢查。
腸腦會溝通 越緊張越瀉
如此尷尬的疾病,成因是甚麼?羅醫生指現時成因仍然未明,但有六個可能性跟這病有關聯,包括胃腸蠕動不協調、胃腸管腔壓力過敏、某些食物過敏、結腸未能吸收膽汁酸、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或感染後致結腸粘膜炎症。如病者是因腸道蠕動改變而帶來的病徵,腸道蠕動快了就會肚瀉,慢了就會便秘,這解釋了為何病徵會不時轉變。
羅醫生指,外國研究顯示16%的病人同時有焦慮症:「可見此病跟心理有關聯性,但卻未能確定何者是因何者為果。現時科學家發現腦和腸是有溝通的,西方術語稱為『腦腸軸』, 要是我們緊張,腦會釋放荷爾蒙去到腸道,令其分泌和蠕動加快,可能形成肚瀉。」
羅醫生指病情以肚瀉和肚痛最為影響患者生活,醫生通常會建議病人,留意自己的飲食種類,先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病人可嘗試放鬆心情,膳食方面可減少食用低聚醣食物如鷹嘴豆、扁豆、洋葱、芹菜、胡蘿蔔等,及可吃多點可溶性纖維食物如即沖麥皮等。
「始終每種藥都有副作用,要是無效才用病徵導向治療藥物,如腸道抗生素等。不少病人有緊張情緒問題,醫生或會處方精神科鎮靜劑,以減輕肚痛病徵。」
appledaily.com 29/05/2019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