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分類
目錄
竺兆豪醫生文章
竺兆豪醫生(男)
Dr. Kenneth S.H. Chok
外科
值得推介 : 3
上腹痛不等於胃痛 提防奪命胰臟癌
相比起肺癌、乳癌、腸癌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癌症,胰臟癌雖然並不常見,卻位列本港死亡率最高的十大癌症之一。究其原因,與胰臟本身的結構、特性、患病表徵不明顯有莫大關係。外科專科醫生竺兆豪表示,不少人誤將胰臟癌導致的不適,當成普通胃痛,未有及時求醫診治,以至於耽誤了病情。
王小姐(化名)年約40歲,兩年前開始出現上腹痛,她由於工作忙碌,一直以為是壓力大引發胃痛,故即使症狀持續,仍只服用胃藥了事。服藥大半年來,「胃痛」仍時有發生,她開始留意到情況不尋常而求醫。醫生利用胃鏡檢查,未見王小姐的胃部有任何異樣,但留意到胃部一處有被頂出的現象,因而安排電腦掃描,結果確診她患上胰臟癌。
竺醫生指,不少胰臟癌患者也像王小姐般,往往以為徵狀只是普通胃痛而延誤求診,「事實上,上腹並不只有胃部,還包括胰臟、十二指腸、膽囊等,市民經常將上腹痛等同胃痛,其實應先作檢查才能確定引發疼痛的部位。除了較常見的胃潰瘍、幽門螺旋菌感染外,胰臟癌亦是可能誘發上腹痛的病因之一。」
腫瘤會「頂住個胃」
胰臟位於胃部後面、脊骨前面,由於位置較深入,其「出事」的表徵亦不明顯,「胰臟癌之所以引致胃痛,是因為約四分之三的胰臟癌發生於胰頭部分,與胃部非常接近,故患者有可能因腫瘤『頂』到胃部,而有胃痛、胃脹感。患者亦有機會因腫瘤影響胰線液分泌,令脂肪消化出現問題,導致大便有油;甚至因腫瘤太大,影響胰頭的膽管而出現黃膽;部分向來沒有糖尿病風險因素的人士突然確診糖尿病,也有可能與此有關。因此,當出現以上情況,市民便應提高警覺,盡快檢查確定原因。」竺醫生解釋。
竺醫生指,胰臟本身連結不少重要血管,若腫瘤侵蝕這些血管,便很難安排切除手術。由於多數個案太遲被發現,腫瘤已擴散至肝臟、腹膜,甚至身體其他部位,難以安排手術切除,故只有兩成患者能接受根治性手術,這亦解釋了為何胰臟癌每年僅有700至800宗新症,卻每年錄得600多宗死亡個案。
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
一旦確診胰臟癌,醫生便會按患者情況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如腫瘤未有侵蝕血管及擴散,醫生盡可能會安排手術切除,否則便需採用化療及電療控制病情。目前有療效較佳的新型化療藥及更具針對性的三維定位放射治療,有助控制病情之餘,亦較少影響周邊器官。
以王小姐的情況為例,醫生發現她的胰臟藏有兩個腫瘤,其中一個更大至8cm,幸好未有侵蝕血管和擴散,故安排了全胰切除手術,以減低復發機會。竺醫生表示,雖然胰臟癌較常見於50歲或以上的人士,但像王小姐般年輕患者的個案亦與日俱增,呼籲年輕人士不應掉以輕心,有任何上腹不適持續出現也應及早求醫,在病情尚輕時好好治理。
metrodaily.hk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乙肝帶菌者 兩件事防癌變
本港約有8%人口是乙肝帶菌者,據統計,大約有25%乙型肝炎帶菌者會轉化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可是,不少人沒有定期檢查,亦不清楚應接受甚麼檢查才稱之為有效監察。有一位乙肝帶菌者在公立醫院跟進多年,但原來不知不覺中身體已出現變化,直至詳細檢查才驚聞自己患上末期肝癌,最終換肝才能保命。
外科專科醫生竺兆豪提醒,定期監察肝功能,有助盡早診治,即使不幸患上肝癌,也可選擇以微創做手術,減低手術風險。現時最先進的三維(3D)微創技術無論在出血量、成功率都較二維技術進步。
驚覺肝癌末期
今年72歲的陳先生早年已驗出是乙肝帶菌者,後來因前列腺問題在公立醫院跟進多年,他一直以為定期覆診抽血監察前列腺的同時,醫院會為他監察健康狀況包括肝臟功能,況且生活健康身體多年亦無異樣。可惜,去年底他開始食慾不振、消瘦、眼白變黃,再向醫生求助,經詳細身體檢查後,才驚覺自己患上肝癌末期,突如其來的噩耗令他晴天霹靂。幸好最後成功接受肝臟移植手術,才慢慢康復過來。
微創手術技術提升
竺兆豪指出,「九成肝癌患者都是乙肝帶菌者,但有一半人從來不知自己帶菌,另一部分則沒有定期檢查。」事實上乙肝可引致慢性肝硬化,導致長期肝炎而令肝臟受傷;肝臟受傷會結痂變硬,步入肝硬化;硬化的肝亦會較容易出現肝癌。竺兆豪又指,「初中期的肝癌可利用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分傳統開腹和微創手術。現時做肝切除的公立醫院都主力採用微創手術,其中瑪麗醫院早於 2016年更引入3D技術,大大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竺兆豪解釋,由於肝臟本身是立體器官,肝胰臟的血管亦較多,若用2D內窺鏡,因難以預測深度,出血風險較高。3D內窺鏡手術比2D內窺鏡手術出血量少大約100毫升,再配合ICG顯影技術,可更清楚顯示肝癌的位置,進一步提高準確度。
半年檢查一次
微創手術適用於肝腫瘤直徑小於8厘米的患者,現時約有四成人適用,其餘六成因腫瘤太大,需要開一個10至12厘米的傷口,便失去微創手術的意義,因此手術方式要視乎病人個別情況而定。竺兆豪提醒,乙肝帶菌者應每半年做以下兩件事,及早監察肝臟變化,及早治理,「一是抽血,二是肝臟超聲波檢查。觀察肝臟有否發炎及結構變化,例如是否有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腫瘤等。肝腫瘤可在短短半年內由無到有,故應半年檢查一次。」
AM730 2020-04-20
選文:Tammy 醫護研習組
普通科門診
兒科
婦產科
小兒外科
耳鼻喉科
皮膚及性病科
眼科
腸胃肝臟科
骨科
精神科
心臟科
泌尿外科
外科
老人科
腎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家庭醫學
心胸肺外科
內科
風濕病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麻醉科
內科腫瘤科
職業醫學
免疫及過敏病科
呼吸系統科
放射科
社會醫學
臨床腫瘤科
整形外科
病理學
深切治療科
急症科
核子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脊醫)
牙科
Close
简体中文
搜尋醫生
按區搜尋
專科分類
尋醫報告
醫護資訊
疾病與病徵
醫務信箱
即時提問
使用條款
私隱聲明
關於我們
官方網站
Close
醫生資料
發表尋醫報告
診所地圖
醫生名片
醫生答問
搜尋醫生
尋醫報告
醫務信箱
醫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