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氣 腹如氣球脹起
說起疝氣(俗稱小腸氣),許多人都以為是男士的「專利」,但原來女士也會因腹部長期受壓,而出現小腸氣情況。由於小腸氣的徵狀不明顯,只是站立時腹部如氣球般輕微脹起,令不少人忽視了其嚴重性,然而部分急性個案如未及處理,可導致腸部壞死。因此,進行身體檢查時,宜要求醫生作臨床檢驗。
據外科專科醫生何柏堅指出,小腸氣是由於長期腹壓增加或有缺陷,導致腹壁肌肉脆弱、破洞,因而使器官組織外露所引發的疾病,而小腸氣大致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兩種。
據外科專科醫生何柏堅指出,小腸氣是由於長期腹壓增加或有缺陷,導致腹壁肌肉脆弱、破洞,因而使器官組織外露所引發的疾病,而小腸氣大致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兩種。
患者以男士居多
先天性的小腸氣,其病因多為胎兒在母體時期,腹腔與腹股溝的管道未關閉所致,這條管道正式的名稱叫做「腹膜鞘狀突」,俗稱「疝氣袋」。當疝氣袋口徑小時,腹腔內的水會掉入陰囊,形成陰囊水腫;當口徑大時,腹腔內的腸子會掉入陰囊或腹股溝,而形成小腸氣。至於後天性的小腸氣,則主要因為腹股溝內環和腹部肌肉老化或受創傷,令腹壁變得薄弱鬆弛。如遇長期咳嗽、負重等,令腹腔壓力突然增加,便容易形成缺口,讓內臟跌落腹股溝,年齡愈大病發風險則愈高。此外,男性因身體構造令腹壁力量較弱,比女性更易患上小腸氣,佔患者總數逾9成,故令許多人認為小腸氣是男士的專有疾病。
由於小腸氣的徵狀不明顯,令許多人不以為意。何醫生稱:「病情輕微者,多只會在久站或搬運重物時,才令腹腔內的腸臟、膀胱等,從腹腔『跌入』疝囊,令腹部如氣球般輕微脹起。雖然大部分凸出的小腸可被推回體內,但患者不時感到痛楚,加上小腸氣並不會自然消失,如果放任不治療,除了不雅觀之外,受損部位容易隨着時間增長愈變愈大,也可能造成崁頓性疝氣及腸壞死,嚴重的話,甚至有致命的可能。」因此,若不及早發現並作出診治,小腸氣有機會「連累」其他器官,有可能要將壞死的腸切掉,將一個小手術變成一個大手術,增添患者的痛楚。然而,小腸氣這種疾病難以預防,惟應避免過分用力做運動,尤其是針對腹部的運動,如舉重、仰臥起坐等,要適可而止,做5至10分鐘應休息,一日內不應重複做多次。
此外,何醫生建議在進行身體檢查時,可要求醫生作臨床檢驗。如發現腹與腿之間的腹股溝凸出腫脹,尤其是站立、咳嗽和運動時,又或感覺累贅,陰囊脹大不適,甚至導致其他併發症而出現劇痛、腹脹及嘔吐等病徵的話,就應該立即找醫生診治。
病徵不顯易忽視
由於小腸氣的徵狀不明顯,令許多人不以為意。何醫生稱:「病情輕微者,多只會在久站或搬運重物時,才令腹腔內的腸臟、膀胱等,從腹腔『跌入』疝囊,令腹部如氣球般輕微脹起。雖然大部分凸出的小腸可被推回體內,但患者不時感到痛楚,加上小腸氣並不會自然消失,如果放任不治療,除了不雅觀之外,受損部位容易隨着時間增長愈變愈大,也可能造成崁頓性疝氣及腸壞死,嚴重的話,甚至有致命的可能。」因此,若不及早發現並作出診治,小腸氣有機會「連累」其他器官,有可能要將壞死的腸切掉,將一個小手術變成一個大手術,增添患者的痛楚。然而,小腸氣這種疾病難以預防,惟應避免過分用力做運動,尤其是針對腹部的運動,如舉重、仰臥起坐等,要適可而止,做5至10分鐘應休息,一日內不應重複做多次。
此外,何醫生建議在進行身體檢查時,可要求醫生作臨床檢驗。如發現腹與腿之間的腹股溝凸出腫脹,尤其是站立、咳嗽和運動時,又或感覺累贅,陰囊脹大不適,甚至導致其他併發症而出現劇痛、腹脹及嘔吐等病徵的話,就應該立即找醫生診治。
手術為治本方法
小腸氣並沒有辦法以藥物或佩戴疝氣帶等方式治愈,而且使用疝氣帶不但沒有治療的效果,還會影響局部血液的通暢,對凸出的組織及正常的腹壁組織都會造成傷害,影響日後手術修補效果,故此接受正規治療才是最佳的方式。
要根治小腸氣,現時唯一的方法是進行外科手術,可分為修補腹股溝疝氣手術及微創兩種。要治療疝氣,需於疝孔縫上人造纖維膜,加強腹壁的抵壓能力,防止腸道擠出腹壁之外而缺血壞死。傳統修補腹股溝疝氣的手術需要一個約6厘米長的切口,而微創手術則在肚臍附近留下3個約0.5至1厘米的小切口。雖然傳統手術切口較大,但由於位置上能被比堅尼或泳褲遮掩,對外觀的影響輕微,就單邊初發的腹股溝疝而言,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傳統開刀的療效相若,不過微創手術在處理雙邊股溝疝上有明顯優勢。
要根治小腸氣,現時唯一的方法是進行外科手術,可分為修補腹股溝疝氣手術及微創兩種。要治療疝氣,需於疝孔縫上人造纖維膜,加強腹壁的抵壓能力,防止腸道擠出腹壁之外而缺血壞死。傳統修補腹股溝疝氣的手術需要一個約6厘米長的切口,而微創手術則在肚臍附近留下3個約0.5至1厘米的小切口。雖然傳統手術切口較大,但由於位置上能被比堅尼或泳褲遮掩,對外觀的影響輕微,就單邊初發的腹股溝疝而言,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傳統開刀的療效相若,不過微創手術在處理雙邊股溝疝上有明顯優勢。
讓更多朋友看到這資訊 >>
昔日太陽 13-06-2012
選文:Anna 編審:星Sir
醫護研習組
醫護研習組
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