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睇醫生網首頁
陳雅文 [ 心理治療 ] 相關視頻

認知行為治療 (1) - 概念簡介
談到心理治療,大家可能聽過「認知行為治療」,但你們知道是什麼嗎?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arpy)是近年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有助治療各種心理病、情緒病和精神病,例如抑鬱症、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等,不少患者認為效果顯著。 本集《健康生活學-認知行為治療 (1)》繼續有中大醫務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深入淺出解釋認知行為治療的3大概念:「覺得」、「現實」、「行為」,並以強迫症為例子,說明認知行為治療如何幫助患者消除誤解,重新審視實際情況,讓「行為」配合「現實」,擺脫焦慮的感覺。
認知行為治療 (2) - 應用示範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arpy),常用於治療心理病、情緒病和精神病,包括焦慮症、強迫症等等。上集為大家介紹了認知行為治療的2個重要概念:改變「認知」和「行為」實踐,那麼治療師會如何應用這2個概念幫助患者? 今集《健康生活學 - 認知行為治療 (2) 》繼續有中大醫務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應用此概念,模擬治療社交焦慮症患者阿Cat。其中一個令阿Cat非常困擾的情況,就是參與飯局,阿Cat對出席飯局的「認知」是如果自己在飯局中不說話,其他人會覺得她很怪,不善於交際,因此她的相應「行為」是在飯局前花上數小時準備腹稿,有時更索性推卻缺席。到底治療師透過什麼技巧,改變阿Cat的「認知」,讓她不再「覺得」旁人眼光懾人,慢慢認清「現實」,並與治療師一起探討如何改變自身「行為」呢?請勿錯過本集《健康生活學 》。
應付壓力系列 (1) 壓力的腦神經科學
壓力,都市人幾乎每天都要面對。原來壓力不只影響心情,實際是身體及腦部有一連串反應,目的是幫助我們應付面前危機。隨著科學及醫學發達,心理學對壓力的了解亦加深不少,壓力已經是一門腦神經科學。每當出現一些重大的事,或感到焦慮時,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會監察到危機,繼而作出反應,傳遞訊息到身體不同系統。而當眼前危機消失,大腦又會發出指示,關閉各個用來應付壓力的身體系統,讓身心回復原本的輕鬆狀態。 今次一連兩集的《健康生活學》請來中大醫務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以腦神經學的角度,分享壓力背後的科學根據,講解當我們遇上壓力時,身體與大腦會如何作出反應。理解自己應對壓力時,為什麼有時不能得心應手。下一集將會分享如何針對這個壓力機制,從日常生活制定減壓計劃,增強抗逆力。
應付壓力系列 (2) 科學減壓有法
容易緊張、情緒低落、長期失眠等,是都市人常見的症狀。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日常累積的壓力使人身心俱疲。壓力來自大腦中的杏仁核,當感知到危機時,身體會啟動一連串壓力機制,應付當前狀況,同時使人焦慮不安。想要紓緩壓力,就必需從根源入手。 今集《健康生活學》請來中大醫務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以腦神經學的角度出發,針對杏仁核、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腦前額葉,分享幾個簡單的減壓練習,教大家從生活習慣入手,輕鬆調節生理狀態,時刻保持身心健康。
Copyright©2025 www.seedoctor.com.h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