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睇醫生網首頁

用藥減adhd患者受傷風險

全球兒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發病率約為5%至10%,而本港6至16歲的兒童,ADHD的發病率與國際數字相若,近年確診個案持續上升,令家長愈來愈關注。

家長都聚焦於ADHD影響子女學業及人際關係,較少人知道的是,ADHD患者出現身體損傷的風險比常人高,小朋友容易「一仆一碌」,家長卻以為孩子只是比較「論盡」,不以為意,當子女發生意外或創傷時會不知所措。
全球兒童發病率5至10%
ADHD是發展性障礙,與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患者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分量較一般人偏低,因而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信息,注意力無法集中;也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並產生過動及衝動的徵狀。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分心,粗心大意,再加上活動量過高,經常紮紮跳、因而增加發生意外的風險。此外,ADHD患者自制能力比較低,行為衝動,當面對外界刺激時,可能容易激動,做出鹵莽行為,使他們容易受傷。有精神醫學研究報告指出,ADHD患者更容易出現身體傷害,包括交通事故、骨折和腦部損傷。其實,ADHD的問題有方法去改善,若能及早發現和治療,可大大減少意外和受傷的發生。

藥物治療在改善ADHD的徵狀非常有效,很多家長卻抗拒藥物,擔心為子女帶來不良影響。然而,2017年12月一份題目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藥物治療對防止身體受傷的效果:觀察性研究的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研究報告,結果指出ADHD藥物治療,有效減少患者受傷的風險。

該文獻由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研究人員於PubMed、EMBASE、PsycINFO、CINAHL和CochraneReview資料庫搜索了截至2017年5月發布與ADHD藥物治療和受傷風險有關的相關研究,當中包括各種研究設計、所有年齡組(兒童和成人)和所有ADHD藥物(興奮劑和非興奮劑)的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從2001個相關文獻中找出符合篩選條件,提取了10個有關ADHD藥物使用與ADHD患者損傷風險之間的觀察性研究,並統合分析。這項研究是對現有文獻的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並估計ADHD藥物使用與身體損傷之間的整體關聯性。而受傷定義為住院,於急診或門診就診。
研究:用藥減13%受傷風險
根據研究結果,有6個研究均指出ADHD治療藥物對於減低患者受傷有明顯幫助,整體上能減少13%受傷風險,特別對青少年和成年患者的幫助更為顯著;另外4個研究亦觀察到ADHD藥物對減輕患者受傷風險有正面的影響。由此可見,藥物治療除了能改善ADHD的病情,亦可以減少身體損傷風險。

把握10歲前黃金治療期

治療ADHD的黃金時間為10歲前,一來趁子女還未深受ADHD徵狀影響社交和心理(例如感到挫折、自信心低),二來那時的兒童快將踏入青春期,未必再依從父母指示,若不盡快處理將來更難糾正。

ADHD主要因為腦內多巴胺分泌失調,故常用藥物為中樞神經刺激劑,以刺激負責傳遞腦部信息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專注力。如果刺激劑不適合,也可考慮使用非刺激中樞神經藥物,但一般要數周後才見藥效。傳統ADHD藥物為短效藥物,患者每天需要服用2至3次,這樣會令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時高時低,不但有機會使患者狀况隨藥物濃度的變化而受牽引,更可能因藥力迅速下降而引致情緒波動和疲倦等不適。其實,家長亦可考慮選用長效藥物,患者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其藥效會慢慢釋出,效力可維持12小時,身體亦有較長時間慢慢吸收,提高藥效穩定性,更可減少隨藥物濃度變化而引致的不適感。再者,短效藥物或會令患者情緒波動而作出發泄舉動,如踢桌椅或跑跳,亦有可能間接增加受傷的風
讓更多朋友看到這資訊 >> 分享
選文:Tammy 編審:星Sir
醫護研習組
有關: 劉潔玲醫生
用藥減adhd患者受傷風險
的診療事宜有任何疑問
即時特快咨詢
相關專業團隊隨時為你作解答安排
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其他劉潔玲醫生相關文章

兒童情緒病
孩子本應無憂無慮,但還是有可能出現情緒病,以焦慮症佔大多數。當中或有遺傳生理因素;此外,若父母表現緊張或過份保護,孩子也會「感染」.......

男女相愛、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每個人表達與接受愛意的方式均各有不同,有人只需伴侶長時間陪伴便感滿足,有人卻較為重視實際的行動。雙方期望出現差異又缺乏溝通,便很易.......

男人哭吧不是罪
情緒有高有低,就如天氣時晴時雨,同樣是自然不過之事,惟華人社會自小教育男孩應堅強自立,眼淚不能輕彈,令男士習慣把情緒憋着;即使備受.......

應付開學焦慮有辦法
暑假不知不覺來到尾聲,有幼稚園甚至早已開學 。上學本是開心事,然而近年每到9、10月,均有不少家長帶小朋友來求診,表示孩子患上「 .......

女人易忟憎?
長久以來,女性幾乎與喜怒無常、敏感等形容詞劃上等號,社交平台就常看到不少愛情語錄或專頁,分享觸怒女友的種種行為,包括男方以睡覺為由.......

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睇醫生,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Copyright©2024 www.seedoctor.com.h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