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眼睛成因好多,由於年稚未能準確反映。引致問題被忽略或拖延。弱視俗稱「懶惰眼」便是其中一種。
現年4歲的Isaac平日「聽教聽話」,父母教仔時甚少動怒。可是自從入讀幼稚園後,每逢做功課,他總會在紙上亂畫亂塗,令父母相當苦惱。最初,父母以為他鬧情緒,但後來每次溫習時多番聽到Isaac哭着說:「都睇唔到!」遂帶他看醫生。經過多重視力檢查後,發現他雙眼都患有「弱視」,在他眼裏,所有事物都只是模糊的輪廓,以致無法正常閱讀和學習。 如Isaac般,雙眼同時弱視較為罕見,但單一隻眼睛弱視則頗為常見。弱視又稱為「懶惰眼」,在香港,初生至8歲的兒童中,約有2%至4%患有弱視。一般而言,眼睛約在4至5歲時已開始發展成熟,視力理應與成年人無異。可是,一旦在視力發展過程中,眼睛基於某些原因不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影像,使腦部視力區域缺乏刺激,導致其中一隻眼睛,甚至雙眼的視力停留在低水平,就會形成「懶惰眼」。
弱視與普通遠近視的分別,是患者不論望遠物或近物都模糊不清,而且無論是手術、佩戴眼鏡或任何其他方法,都無法令視力達致正常水平。 導致腦部刺激不足的成因可分為兩大類,首先是「雙眼度數偏差過大」,通常由遠視及深度散光引致,度數較深的眼睛長時間只看到模糊的影像;其次是「斜視」,由於其中一隻眼睛向上、下、左、右斜視,使患者的雙眼分別看到不同影像,腦部為免影像重疊,會自動地將斜視眼睛看到的影像抑壓,只使用一隻「主力眼」(即視力相對「正常的眼睛)接收信號。 以上兩者皆會令其中一隻眼睛的視力較模糊,未能傳遞清晰的信息至大腦,久而久之變成弱視眼。此外,如患有白內障、視網膜疾病、眼腫瘤等眼部疾病都有可能形成弱視,但較為罕見。
患有弱視的孩子可能已習慣使用「主力眼」看事物,並不察覺自己出現問題,也不曉得主動告訴父母,但家長仍可透過子女怪異的行徑得知,包括經常側視物件、經常嚷着看不到其中一邊的物品,甚至逃避使用其中一隻眼睛。如有懷疑,便需要考慮帶孩子盡早接受弱視檢查。要知道,8歲前是治療弱視的「黃金時期」,而愈年幼接受治療,成功矯正的機會便愈高。如果8歲後才發現弱視問題,視力便難以「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