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撕裂:
多由於突然其來的外力沖擊,如在跌倒時用手按地,進行棒球或獨木舟時姿勢不正確以致受傷。
慢性撕裂:
較常見於40歲或以上的病人,多由於本身肌腱有退化蹟象,又或肩峰骨刺長期將肩旋轉袖肌腱磨損。
急性撕裂:
肩膊劇痛,尤其是當移動肩關節的時候痛楚會特別嚴重,而且提起手臂的力量會減弱,嚴重者甚至完全失去提起手臂的能力
慢性撕裂:
肩膊逐漸地感到痛楚,有時候晚上痛楚會加劇,且因受傷肩膊不能受壓而不可側睡。肩膊漸漸無力,如完全撕裂手臂有可能完全不能提起。
臨床:
肩旋轉袖肌或會呈現萎縮,肩關節活動幅度減低。醫生當測試肩旋轉袖肌患者會覺得痛楚,且肌肉力量變弱。完全撕裂病者落臂徵(drop arm sign)呈陽性,即病者無法維持手臂外展。
X光:
可對肩峰骨的形狀或是否有骨刺,及肩旋轉袖肌腱有否鈣化提供資料。
超聲波:
能初步量度肩旋轉袖肌腱撕裂的厚度及長度,及檢測關節是否有積水。
磁力共振:
為最精確的非創傷性檢查,可顯示肩峰骨有否壓迫肌腱;肌腱的撕裂情況;及關節軟骨有否退化等提供詳細資料,除作診斷外,更可幫助手術前的安排。
保守治療:
手術治療:
如年輕患者的受傷屬急性完全撕裂,又或接受保守治療數月後情況沒有改善,便應考慮接受手術。
內窺鏡手術:
由於手術需控制傷口流血問題,一般病人會接受低血壓性麻醉,以降低手術時血壓並減低傷口出血。
醫生會於病人肩膊前,後,外方各開數個小孔,用鏡頭及微創儀器檢查各組織受傷情況,然後利用含縫線錨釘(suture anchor)將撕裂的肌腱修補。含縫線錨釘一般可分類為可吸收質料及金屬。
醫生或會於手術中,將肩峰骨突出的部份或骨刺磨走,並將附近發炎的組織進行清創,即所謂肩峰下減壓術(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由於傷口不大,復原時間較短,為現今骨科醫生普遍採用的手術方法。
傳統開放直視手術:
若撕裂面積過大需要較復雜的手術,又或病人不適合低血壓性麻醉,如曾腦中風,血壓不穩定,有出血傾向(bleeding tendency)等,便需安排傳統開放直視手術。
醫生一般在肩膊外側或前方開一較大傷口,分開部分肌肉,修補撕裂的肌腱,並進行肩峰下減壓術。如撕裂面積過大,可能只作局部修補,或用不同的植入物填補,甚至作肌腱轉移。
手術後需佩帶固定肩托數星期並接受為期約半年的物理治療。於強化肩旋轉袖肌及改善肩關節活動幅度後,才可算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