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公眾對ADHD的認識已提高不少,但仍然存在不同的迷思。例如認為只是小孩較為奀皮或管教問題所致。其實ADHD是一種腦部發展障礙,牽涉到大腦前額葉發展遲緩和腦部傳遞物質失衡,因而導致專注失調及衝動行為。而且它的遺傳率甚高,高達64%,因此並不是教養或管教問題,是絕對有生理基礎。
Jack今年八歲,小時候已經動過不停,又很難專注於一項活動上,容易分心,常常遺失物件。而且行為衝動,經常有騷擾同學等行為。儘管就讀於國際學校,功課量已經不多,Jack仍然是經常拒絕做功課,媽媽對於他的行為都感到束手無策,軟硬兼施也不太奏效。媽媽懷疑兒子有ADHD,想帶他做評估,可惜丈夫非常反對,認為是太太管教不善,媽媽感到非常委屈。
經過學校老師勸喻,父親知道兒子在學校問題的嚴重性,終於願意帶兒子去看精神科醫生。醫生診斷為ADHD,但父親提出質疑,指兒子打機的時候可以乖乖地坐一兩個鐘,怎會是ADHD ?其實,由於打機過程的畫面是不斷轉,不斷有新任務,過關後就立刻看到獎勵或分數上升,容易有滿足和成功感,所以打機需要的專注力其實是十分短;但做功課和讀書是要持久的專注力,而且又沒有即時回報,對ADHD小朋友來說絕對是苦差,因此會逃避和抗拒。
最後,父親雖然接受兒子有ADHD這個診斷,但是他強烈反對兒子用藥,認為食咗藥就要一世食,返唔到轉頭,亦怕會削弱小朋友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認為用藥後會表現呆滯、反應變差。
其實藥物的原理是調節腦內分泌的不協調問題,以改善患者的執行能力和控制其衝動行為,對於學習表現和社交生活有非常大的幫助。至於藥物要吃多久,其實每個人情況不同。隨著年紀增長,腦部的發展會日趨成熟,所以ADHD的症狀或會逐漸減少。資料顯示,約有三分一的ADHD兒童在成年後症狀會有明顯改善,所以醫生會一直跟進情況,視乎小朋友不同時期的需要而調節食藥的劑量。
當然,藥物治療並非唯一的治療方法,醫生必會與家長進行徹底的磋商,以找出最可行的改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