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睇醫生網首頁

疾病概覽 - 抑鬱症


抑鬱症
[ Depression ]

過去曾被泛指為「神經衰弱」,屬於輕度的精神科病症。病人情緒會出現障礙,導致生理以及心理失衡,情緒會持續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動力,思想變得負面,因而影響到正常的社交生活。
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定義是:病人於持續兩星期以上,有五個或以上已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及/或失去動力,而且此病持續為病人帶來明顯的情緒困擾及/或嚴重損害其日常生活功能。據統計,本港已有超過三十萬人患上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一億人,但少於25%的患者會尋求有效的治療。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發病率僅次於心臟病。
若不幸患上抑鬱症,輕則損害日常生活功能,重則引致自殺危機明顯增加,可惜此病症頗受忽視。事實上,抑鬱症是可治之症,若患者能及早治療,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痊癒,回復正常的生活。

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抑鬱症,但成因各有不同,歸納可分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但有時候也會成因不明。

生理因素
由於腦部發生變化,如患病、感染、受酒精或藥物影響、甲狀腺分泌失調、腦部遭到外襲而受重創等, 亦可能是患抑鬱症的成因。

心理因素
由於身體健康轉差而感到擔憂、遇到令人感受痛苦的事件而導致負面思想和情緒揮之不去、過分緊張、性格過於執著等人士都會較易患上抑鬱症。

環境及社會因素
生活或工作上的壓力、金錢上的困擾、失業、目標不能達成、事業受到挫敗、學業遇到挫折、感情受創傷、婚姻陷入困境、家庭及人際關係不快或難以取得平衡、家人的健康出現問題、家庭的責任、兒女日漸成長離開家庭,失去摯親等,均容易令人感到沮喪,成為患上抑鬱症的誘因。

遺傳因素
家族成員中若有人患抑鬱症,患病的機會也頗高。

預防抑鬱症,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
面對壓力時,懂得適當地溝通和宣洩
建立良好及平衡的生活模式,如尋找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或嗜好等
對抑鬱症要有正面的理解和保持較開放的態度,在遇上問題時,多主動尋求協助

據2000年美國精神科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抑鬱症的診斷標準為:
經兩星期大部分時間出現五項或以上的徵狀 (必須包括1或2):
1. 幾乎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
2. 幾乎每天都感到情緒憂鬱
3. 食慾或體重驟降或驟升,卻非刻意減肥或增肥
4.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5. 行動或說話比平時遲滯或激動
6. 幾乎每天都感到疲累或失去動力
7. 專注力、思考力或決斷力減退
8. 幾乎每天都覺得自我價值低或有過份的罪疚感
9. 反覆想到死亡、重覆出現無特別計劃的自殺意念,甚至曾嘗試自殺或已有實行自殺的計劃
10. 以上徵狀對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困擾,或對工作、學業、社交或家庭關係等形成重大負面影響。

(一) 藥物治療
醫生會以處方藥物為抑鬱症病人控制病情。使用的藥物主要有兩種:
抗抑鬱藥:用以平衡腦部化學物質失調
鎮靜劑:可以暫時紓緩病人焦慮的感覺
藥物能在3至4星期內減輕抑鬱症徵狀,病情可於4至6 星期後得到改善。一般來說,初服抗抑鬱藥病人最少要在病徵消失後繼續服用藥物4至9個月;若病情嚴重或屢次復發者,則需在病徵消失後最少繼續服藥一年或以上,病人需聽從醫生意見。
藥物副作用
服用抗抑鬱藥初期,病人可能會出現便秘、肚瀉、口乾、嘔吐、昏睡、失眠、頭暈、頭痛、倦怠、體重增加、視力模糊或感到呼吸困難等,情況因人而異,待身體對藥物適應後,副作用會漸漸消退。
服藥須知
服用抗抑鬱藥物,必須定時定量,切勿突然自行停藥或調校劑量。如對劑量有任何異議,必須先行與醫生商量。
(二) 心理治療
目前本港較常採用的治療方法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或簡稱CBT)和心理分析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或Psycho-dynamic Analysis)為主。
心理治療主要是透過改變病人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觀及有科學根據地改善自己的情緒問題。醫務人員會透過這類治療,為病人提供適當的支援及協助,從而找出病發的誘因。按個別病情而定,有需要時,病人需服用藥物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
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
主要是通過思想分析,協助病人培養新的思維和生活模式,一般較具目標性,而且療程相對來說較短。
心理分析法
主要是透過理解和分析病人的過往經歷,以至潛意識所形成的意念,從而理解抑鬱情緒的癥結,探討較為全面和深入,而療程亦相對較長。
(三) 腦電盪治療
對嚴重抑鬱的病人,若經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後仍成效不大,在適合病人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腦電盪治療。藉著微量電流通過腦部,改善腦部的新陳代謝平衡,達至改善精神症狀的效果。療程需視乎個別病情而定。
在電療過程中,病人會先被全身麻醉,醫生會在他的頭部指定位置,利用精密儀器通過微弱電流,使腦產生生化反應而達至治療效果,例如增加血清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此種生化反應與抗抑鬱藥在腦部所產生的作用相似。


個案分享:精神病的標籤令我很難堪
[ 精神科 ] 梁婉珊醫生
精神病的誤解十分普遍,很多人認為軟弱或抗壓力低的人才會患有精神病,甚至乎有些人認為精神病會瘋瘋顛顛,做出古怪或危險的行為.......
雙職媽媽的悲哀 易抑鬱及焦慮
[ 精神科 ] 陳愷怡醫生
5年前,雙職媽媽38歲的Annie誕下兒子後,自覺是一名「不稱職的新手媽媽」,又認為自己生育後思考變得緩慢,害怕自己失去.......
孤獨是一種病嗎?
[ 精神科 ] 何浩賢醫生
最近看了一套電影名為尋找快樂的鎖匙 (Manglehorn),講述一名孤獨鎖匠, 生活苦悶刻板日日如是。他把自己困在過去.......
淺談微笑抑鬱症
[ 精神科 ] 張正平醫生
微笑抑鬱症是一個常見的網絡詞彙。它不是一個正式的醫學診斷,不論是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5) 或國際疾病.......
抑鬱症全面睇
[ 精神科 ] 張逸和醫生
情緒起伏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正常狀態,但倘若憂鬱情緒不斷反覆出現,而其程度及歷時超乎普通人的情緒起伏的話,便有機會是患上「.......
男女相愛、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 精神科 ] 劉潔玲醫生
每個人表達與接受愛意的方式均各有不同,有人只需伴侶長時間陪伴便感滿足,有人卻較為重視實際的行動。雙方期望出現差異又缺乏溝.......

抑鬱症信箱答問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不能作診症用途,
請與家庭醫生查詢並作出適合治療。
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切勿延誤治療。
若資料有所漏誤,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Copyright©2024 www.seedoctor.com.hk
All rights reserved